如果粥煮得很稀,哗就能倒出来,不挂壁。但如果粥很稠,就会挂壁,干了就更难铲下来。血管也一样,挂壁导致原本柔软有弹性的血管变窄,血流通过变得困难。同时,挂壁的血管开始变脆变硬,血流拥堵时就有可能崩盘,出现管涌,犹如长江决堤一样,引起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进而危及生命。希望大家给自己的体内多熬稀粥,别熬稠粥。
——健康知识宣传员 白岩松
访谈嘉宾
健康知识宣传员 白岩松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办公室主任、阜外医院主任医师 陈伟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樊东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马为
访谈时间: 2015年6月9日上午
《血管保卫战》新书访问现场
“一艘一直在沉没的船”
白岩松:这一个多星期,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沉浸在“东方之星”号轮船倾覆的悲剧之中,但其实在中国,每隔十秒钟就会有一个人因为心血管疾病而永远离开——那是一艘一直在沉没的船。
作为媒体人,我们已经清晰地感受到老龄化不再是一个数字或者媒体宣传的口号,而是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挑战出现在我们面前。
十年来,“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一直在关注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把中国人由一个安全的青年,带入到安全的中年,再带入到一个拥有健康寿命的老年——这是防止一艘更大的“东方之星”号出现倾覆的一个重要保障。而在其中,我们用两年时间关注的“胆固醇管理”这个主题实在太重要了。为什么呢?因为心血管病是导致中国居民死亡率第一的疾病,而且牢牢地占据第一位,而“坏胆固醇”是导致心血管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中国每10秒钟就至少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国家心血管中心办公室主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伟伟教授
陈伟伟:刚刚出版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红皮书中说明,估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达到2.9亿,每年导致的心血管病死亡占中国总死亡的比例达到40%以上,是我国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根据中国人口测算的话,每天有一万多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十秒钟至少有一例死于心血管疾病,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形势是不容乐观的。
白岩松:每十秒钟至少一例是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心血管疾病已经牢牢占据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它的知晓度和防控能力与之相匹配吗?
陈伟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心脑血管疾病有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从控制危险因素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的血压控制工作开展的比较多。由于高血压的有效防控,近几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趋势已经趋于减缓;在血糖控制方面我们做得也比较好,但是, 这当中高血脂的控制一直是我们薄弱的环节,我们胆固醇相关的防控行动开展的比较少。近年来,尤其2013年,与胆固醇关系密切的心肌梗塞的死亡出现了明显上升,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白岩松:马为老师,在你平常与心内科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中,你感受到患者对胆固醇管理的知晓度是什么状况?
马为:患者对胆固醇的认识存在着一种地区的不平衡,在大的社区,社区宣传比较好的情况下,患者对胆固醇管理知识的掌握度是比较好的,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不发达的地区,就连北京的郊区很多人对胆固醇的危害的认识还是不足的。
“胆固醇需要多科室的共同防范”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樊东升主任
白岩松:在很多人看来,胆固醇主要跟心血管有关,和神经内科是不是关系不大?樊教授您来解读一下胆固醇与神经内科的关系。
樊东升:事实上,我们神经内科面对的大多数患者都属于脑血管病患者,跟心血管疾病关系非常密切。我在《血管保卫战》这本书里提到一个案例:一位企业高管李先生,平时工作压力大、应酬多,在一次常规体检之后发现自己血脂高、颈动脉超声发现有斑块,因此相当紧张地找到我。我看他的胆固醇,尤其是“坏胆固醇”超标,动脉超声显示斑块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这是一个不稳定的斑块,很容易脱落下来,斑块脱落下来将往脑部血管方向去,而脑部血管越来越细,当斑块过不去就会堵在血管中,导致脑卒中。我们看到这种情况就必须要启动一级预防,进行他汀药物干预。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连续监测胆固醇和血管的情况,看到他的胆固醇是明显下降的,斑块也逐渐变得稳定,这样病人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就会大大下降。
白岩松:所以尽早的这种预防和诊治就可以施展有效的干预,安全系数就明显见长。
樊东升:没错,是这样。美国最新的血脂管理指南提到,胆固醇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风险,这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等,在科室中包含心内、神内、肾内、内分泌等多个科室。
“心脑血管事件的三步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马为副主任医师
白岩松:马老师,从“坏胆固醇”,到斑块,到最后的治疗,是一条怎样的发展线索和链条?
马为:“坏胆固醇”,在医学术语中叫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简称LDL-C,当“坏胆固醇”增高,加上一些其他的危险因素,就会使“坏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下来,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当这个斑块持续发展,就会造成血管堵塞,这个时候就形成了冠心病。与此同时,血管里的这些不稳定斑块就像我们体内的“定时炸弹”,当我们大量抽烟、情绪激动,或者是剧烈活动的时候,这个“定时炸弹”就可能被引爆,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这时候就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所以从危险因素“坏胆固醇”到血管损坏,再到心脑血管事件,这是一个三步曲的过程。
“给自己的体内多熬稀粥,别熬稠粥”
白岩松:樊教授,除了医生媒体要去做很多的宣传,科普等等工作之外,对于平常健康的人,包括潜在的患者,您的建议是什么?
樊东升: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所以早期甚至长期的药物干预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些人担心,在没有症状的时候长期用药,药物的副作用是否对身体有影响,还有的人认为血脂降下来了就可以把药物停了。事实上,一旦停药,药物保护血管的作用就消失了,而且停药以后动脉粥样硬化还将继续发生。胆固醇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的控制效果不是很好,只有长期控制才能有效果。
白岩松:平常人到了什么样的年龄就要额外开始关注胆固醇,另外胆固醇的检查是需要一年,还是半年要检查一次?
樊东升:体检的时候胆固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每年都要查一次。45岁以后要特别关注胆固醇,尤其是有烟酒、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或者有心脏病、脑卒中家族史的病人要更早地关注自己的胆固醇。
白岩松:陈主任,你最后的建议是什么?
陈伟伟:关键在于预防,在提高胆固醇知晓率的基础上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的药物干预,能够很有效的控制胆固醇,没有高胆固醇,就没有最后的心脑血管疾病。
白岩松:好,谢谢三位专家,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对抗动粥疾病,如果粥煮得很稀,哗就能倒出来,不挂壁。但如果粥很稠,就会挂壁,干了就更难铲下来。血管也一样,挂壁导致原本柔软有弹性的血管变窄,血流通过变得困难。同时,挂壁的血管开始变脆变硬,血流拥堵时就有可能崩盘,出现管涌,犹如长江决堤一样,引起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进而危及生命。希望大家给自己的体内多熬稀粥,别熬稠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