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贫网络展览
健康扶贫网络展览

[人口报] 家庭经济视角下健康扶贫的微观策略

2019.10.14

人口健康问题是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重大疾病或者严重身体功能障碍患者往往成为家庭贫困的直接原因。因病因残等致贫返贫的人口在贫困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健康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健康问题具有复杂多变、影响持久、可知性和可预见性较弱、容易出现反复等特点,其导致的贫困很难做到一次性消除或者在短时间内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健康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与农村家庭经济的脆弱性相互交织,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症结所在,在突然出现的健康风险面前,很多农村家庭缺乏足够应对的经济能力,陷于家庭经济困境。健康扶贫就是要通过精准管用的政策和策略,帮助贫困家庭更好应对健康风险。 
  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问题
  贫困与疾病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家庭经济的角度来讲,贫困分为收入性贫困和支出性贫困,收入性贫困是指家庭缺乏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收入水平低、增长慢,经济困难,生活拮据;支出性贫困是指家庭开支大,特别是未预见的、数额较大的开支或持续时间较长的开支,导致家庭入不敷出,甚至产生债务,丧失发展能力。健康不仅关系着个人的生活质量,更关系着家庭经济的发展,家庭获取稳定收入需要家庭成员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正常的智力。首先,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成长为正常劳动力、创造家庭收入的基础条件,没有健康,其劳动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其次,即使在工作劳动期间,一个人如果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工作劳动效率,一旦生病住院就要停止工作劳动,甚至还要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工作劳动,从而减少家庭收入。最后,家庭有严重功能障碍和重大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家庭成员看护照料的,不仅患者难有劳动收入,看护照料人的收入也会大大减少。
  与此同时,健康因素也是家庭支出最不可控的变量因素,家庭成员健康出了问题,其家庭开支将会大大增加,直至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这些开支包括医疗费用、照料费用、康复费用、生活费用、交通费用等,这些费用与病情程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一般农村家庭很难承受家庭成员持续时间较长的大病重病的打击,从而导致家庭发生支出性贫困。一个家庭如果有家庭成员长期患病,生活自理能力又很低,就会面临收入性贫困和支出性贫困的双重压力,脱贫的难度会更大一些。
人的健康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这与家庭经济能力也是分不开的。只有家庭具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才可能有家庭成员的健康,基本生活保障除了衣食住行以外,预防保健和看病就医是必不可少的,要有起码的经济条件保障家庭成员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不让小病拖成大病。贫困家庭自身的经济能力不足以解决这些保障问题,就有可能形成“贫困—疾病”恶性循环。所以说,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问题。 
  应对家庭健康经济性风险需要社会多重保障
  农村家庭在面对健康问题所产生的经济风险时,其应对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贫困家庭更加难以支撑。这就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通过社会的多重保障来增强家庭抗风险能力。一是要解决好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让贫困家庭不因吃穿住等问题而造成健康损害,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不因“穷”而病。因健康问题导致贫困的家庭,其生产生活的困难程度都很大,需要完善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二是要解决好医疗保障问题,健康扶贫的关键环节是要切实解决贫困家庭“有病敢去治、大病治得起”的问题。要采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保“四位一体”的办法,提高贫困人口住院和特殊慢性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将家庭自费部分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实行财政全额补助,并为贫困人口购买补充医疗保险。三是解决好失能人员的长期护理保障问题。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因病因残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专人长期照料的人员,给予护理人员不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人工费用,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四是解决好残障患者的康复保障。加大项目支持力度,为残障患者提供免费治疗和康复服务,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障碍、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等,这些病痛都是贫困家庭的巨大负担,社会力量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治疗康复服务。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是降低家庭健康经济性风险的重要保障。农村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预防和控制疾病更有效,就更能节省就医费用,减少家庭支出。同时人们也不会因为不舍得看病或没有时间看病而耽误治疗,将小病拖成大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防病治病保健康的前沿阵地,对农村家庭起着“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其健全的服务体系和优良的服务质量,无论是在减轻家庭看病经济负担方面,还是在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成本方面都会产生正面效应。
  提升家庭经济能力有赖于实施更加积极的健康策略
  农村家庭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能力的提升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现代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在起作用,即流动性规律,人员、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流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从家庭来讲,流动性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流动性越好,家庭收入越高。流动性不仅表现为家庭成员外出就业创业、务工经商,还表现为家庭成员虽在本地从业,但与外界有交流和联系,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劳动所得。流动性与人口健康素质有着直接关系,没有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流动性。因此,农村家庭发展经济,遏制贫困,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健康策略,促进人口健康素质提升。
所谓更加积极的健康策略,就是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用变革生活方式、做优健康管理、防控重大疾病、推动健康促进等措施,实现健康关口前移,使人们不得病、少得病。健康扶贫是一套综合性很强的政策措施,不仅仅是帮助家庭解决治病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好防病的问题,让人们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选择。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老年人口健康服务等都是健康扶贫的重要内容,对贫困人口的健康要实行精准化的管理和精细化的服务,维持他们良好的身体状况,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只有整个家庭健康素质不断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因健康问题导致的贫困。 
  落实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是治贫防贫的长久之计
  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不同的年龄阶段既有共同的健康风险又有特定的健康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适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健康素养水平,又需要社会根据人的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提供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不只是卫生健康服务人员的事,也是每个人的事和全社会的事,倡导人人参与、人人享有。首先,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以个人主动而自觉的行为激发健康活力,彰显健康理念,实现健康目标。其次,全社会要形成健康共识,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协同推进健康服务,全面构筑健康保障体系。最后,卫生健康工作者更要发挥好主力军作用,深入健康服务一线,全面履行好健康服务职能,推动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入发展。
  治理贫困的根本措施在于防止贫困的产生,防止贫困产生是一项长期任务,而健康问题是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实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提高农村人口整体健康水平,才能有效防止贫困的反复出现,健康扶贫才能更好地顺应人们的期待。
  朱洪峰(来源:人口报 2019年10月10日)

健康扶贫网络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