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贫网络展览
健康扶贫网络展览

一名急诊科医生的援彝路

2020.01.10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主治医师胡迎春的医疗帮扶之旅就要画上句号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作为支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人民医院的医疗队小组长,和其他4位同伴一起传技能、教本领、带团队,全力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用他的话讲:“只有培养好当地医务人员,把他们的水平都带出来才是真的出路。”
  “再辛苦也要坚持下来”
  盐源,一个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四川省边缘的小县城,海拔接近3000米。虽然这里与胡迎春的工作所在地泸州市同处一个省份,但中间隔了将近800公里,交通不便。
  “通往盐源县的盘山路只有一条,很陡。因为终年积雪,路比较滑,而且随时有可能遭遇塌方。”胡迎春说,每次从泸州过来要先坐8个小时的车到西昌市小高山,再转车顺着盘山路摇摇晃晃来到盐源,前后差不多花两天时间。
  初到盐源时,气候干冷、寒风凛冽。不适应高原环境的医疗队员活动稍多就气喘吁吁,干燥的气候使得鼻出血成为他们每天的“固定程序”,不过这些都没有打消他们的热情。“接受组织的指派到贫困山区支援,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再辛苦也要坚持下来。”胡迎春说。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等原因,凉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发育进程滞后,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叠加,是全国典型的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样本。盐源县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自2018年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连续3年定点支援盐源县人民医院,推进卫生对口帮扶,今年已是第二个年头。
  胡迎春被分配到了盐源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种种难题摆在面前。科室成立不到一年,医务人员紧缺,排班多,平时没有时间深入学习,医疗技能欠缺。虽然科室配备了呼吸机、转运呼吸机以及气管插管等设备,但是当地医生不会操作,不敢对危重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以至于这些可以救命的仪器设备全都堆放到了库房里。胡迎春暗下决心:“要把设备用起来,让县医院所有的急诊医生都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能。”
  胡迎春把自己的手机号码贴在了抢救室墙上,方便危重患者的紧急抢救,24小时为医务人员提供在线指导,“一呼即应”。为了让更多医务人员学会急救的核心技术,他增加教学任务,每周三下午对急诊科医务人员进行危重病综合急救演练,并一一点评。一年下来,当地急诊科呼吸机协助下CT检查或洗胃等多项技术空白被填补,这让胡迎春感到十分欣慰。
  “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培训当地医务工作者,是帮扶工作的重点内容。针对全院急救技能普及不足的情况,胡迎春提出了技能大赛的构想。几个月之后,他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全院每个科室选派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参加心肺复苏技能比赛,心肺复苏推广了,医护配合加强了,医院凝聚力更大了。”
  “打造一支愿承担、有能力、可支撑的本土急救人才队伍是我的使命。”胡迎春没有满足于医院内部的帮扶,他走出县医院,为145名乡村医生进行心肺复苏、院前创伤急救技术、日常生活的急救技术、现场操作演示等集中教学培训。
  今年5月,盐源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被派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进修,胡迎春担起了县医院急诊科的管理工作。彼时,县医院正推进胸痛中心建设,而急诊科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在高负荷的工作中,胡迎春要求医师们规范上报相关创建资料,加强规范管理。同时,他向医院申请了一名医助人员,优化排班,解决急诊科人力不足的问题。11月底,盐源县人民医院通过了国家胸痛中心资格预审。
  截至目前,胡迎春和4位同事在当地开展了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气道CT三维重建、运动平板、针灸埋线疗法、三伏贴、运动康复疗法、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手术护理配合8项诊疗技术,理论教学培训4155人次;义诊、巡回医疗8次,服务群众1698人次。
  “在盐源带队期间,我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升了,一些理念得到了执行,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胡迎春说,一年的帮扶里,他深刻感受到技术支持对基层医院的重要性。明年,他同为医生的爱人将“接棒”自己,成为第三批支援盐源的人。
  为了打赢凉山脱贫攻坚战,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34条政策举措和16条工作措施。凉山州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敏说,通过4年的脱贫攻坚战,凉山州的贫困发生率从脱贫攻坚前的21.8%下降到3.96%,正一步步向着“健康凉山”的目标迈进。
  记者 王倩(来源:健康报,2019年12月26日 第04版)

健康扶贫网络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