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个药箱,一背就是一生。她,一座大山,一守就是十余年。她,越千座山,行万里路,爬遍千山万水,跨过千沟万壑,走遍千家万户,历尽千辛万苦。她,对乡亲至亲至爱,对患者不离不弃,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她,就是贵州省安龙县戈塘镇戈塘村卫生室苗族女医生潘凤。
背母治病,求医难逼上从医路
戈塘村距戈塘镇政府所在地20余公里,整个村子地处戈塘金矿矿山顶上,海拔1630余米,村民共2550人,其中苗族占63%,是一个边远的苗族聚居村寨,今年39岁的潘凤就出生在该村青杠林苗寨。
1994年7月,潘凤初中毕业,因父母长期生病,她被迫弃求回家。在母亲患病卧床的三年中,她每周要背着母亲走10余公里山路去医院打针输液。背母治病的辛苦,坚定了她从医解除病人痛苦的决心。
1995年9月,她考取黔西南州卫校民族医士专业。1998年毕业时,当许多同学纷纷选择留城市发展时,她却义无反顾地回到戈塘村当医生。男友周波只好选择背井离乡,跟她到戈塘村。
没房、没钱、没资助,怎么办?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药箱、一块自耕地,半农半医,这对年轻人当起了“赤脚医生”。
1999年2月24日上午,村卫生室还未开张,戈塘村八坎组苗族妇女杨大团的丈夫就赶来紧急求救。潘凤刚杨家进门,就见杨大团的丈夫正按照民间土办法,用石磨压妻子肚皮挤压胎盘,还用扁担绕着脐带准备用力的样子。潘凤大叫一声“住手”,随即用手慢慢剥离。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折腾,终于完成了她人生第一次接生。
1999年6月21日,潘凤与周波的卫生室开业了。开业当天,就接到她一生难忘的出诊。那天中午气温高达30多度,相邻海子乡堡堡村丫头寨的湛开友求她赶快帮其妻接生,说母子快保不住了。
潘凤跟着湛开友一路小跑了两个多小时,最后被湛开友带到半山腰上的一个山坳里。没有房子没有人,潘凤吓得周身发麻:莫非上当了,哪有在山上生孩子的?正在她不知所措时,湛开友说话了:“潘医生,别怕,我怕你不来,所以一直没敢讲在山上。”原来,湛开友带妻子罗国菊在山上干活,妻子突然提前临产。
在荒无人烟的山野,看着产妇痛得死去活来,未婚姑娘潘凤只能在此迎接一个生命的诞生,而她唯一的助手就是湛开友。
近两年来,潘凤加大宣传力度,说国家卫生部门要求妇女生产必须到医院,可有些家属就是听不进,不提前去医院,一到难产就想到她。潘凤对笔者说:“一时改变整个苗胞的就医观念是很难的,情况紧急时也只好替患者想办法。以前,没村卫生室,戈塘村多数生育妇女没去医院生产的习惯,新生婴儿死亡率高。村医生室成立后,我先后接生1200余次,从未有过闪失。”
不离不弃,把病人一一驮过河
说起潘凤,方圆十里的群众无不称赞,都说她是苗乡的救命恩人、活菩萨。一字不识的古稀老太太王发珍,靠捡垃圾为生,家庭非常困难,每次到村卫生室都只要五角钱的去痛片。潘凤每次都要亲自给老人检查,然后对症下药,每次开的药都是几元到几十元。老人先后到卫生室20余次,可潘凤总共收老人的钱不到5元。这些,王老太从不知道,只知道潘凤对她不嫌弃。
潘凤对患者的感情如春天般温暖,不仅有爱心,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也关心,14年来,潘凤捐给村里修路、资助困难家庭孩子读书的钱数以万计,仅即将毕业于青海政法大学的研究生田彪,就先后5次得到潘凤4000多元的资助。今年4月21日,她向四川雅安地震捐了500元。
潘凤做的好人好事不胜枚举,一谈到她,村民们伸出大拇指,夸她是戈塘村的好大姐、好媳妇、好医生,亲切地叫她“凤阿姨”、“凤姐姐”。
潘凤做好事不求回报,但乡亲们心里记着她。在她家里,经常有群众送鸡蛋、送菜、送什么的,虽值不了多少钱,但那是乡亲们的心意,拗不过乡亲们的热情,也怕伤他们感情,潘凤只好象征性收一点点,如果乡亲们送的东西贵重,她就在以后的药价中给予减免,宁愿自己少赚点也不让乡亲们吃亏。
真情挽留,再穷也要一生坚守
2011年,到浙江打工回来的表哥表弟劝周波,说浙江像他这样学医、有经验的开诊所月收入上万。丈夫被说动了,亲自到浙江考察一番后决定把诊所搬到浙江宁波。想到孩子长大了也要读书,送外地无人照管,潘凤也犹豫了。
听说潘凤要关门了,许多被潘凤抢救过来的村民天天往她家里跑,劝他们留下来,说,钱不够开支,大家想办法补贴。看着乡亲们渴求的眼神,潘凤心软了。“人活着,难道总要跟钱过不去?只要饿不死,做点有意义的事,穷点也快乐着!”潘凤对丈夫说。
戈塘村卫生室地处海子、洒雨和戈塘三个乡镇交界的苗族聚居地区,卫生室成立后,不仅服务了戈塘镇戈塘村2500余名群众,还辐射了戈塘镇免补、牙皂、平洋、岔河、大坝5个村,海子乡堡堡村,洒雨镇堵瓦村,共8个村15000名群众,其中苗族群众8400余人,潘凤先后接诊15万余人(次),出诊2500余人(次),行程25000多公里。
苗岭山上的“白衣天使”
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