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妇幼健康服务年 > 先进事迹
为牧区亲人奔波的高原“门巴”
2014-10-14

  王蓉萍,女,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石渠县妇幼保健院院长。在石渠县开展以“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为重点的群众工作活动以来,该同志率领全院干部职工,模范实践,创先争优,积极深入群众“结对认亲”,通过“结对认亲”活动,结合业务工作,把服务牧(农)区、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实、做透,把党的温暖和声音传递到牧区千家万户,了解群众诉求,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发展,唱响了“生命禁区”的巾帼战歌,赢得了广大牧民的普遍好评。
  一、用真情,解民困,开创妇幼工作新局面
  经常下乡开展工作的王蓉萍,面对牧民群众的生活现状,她是看在眼里、记在脑里,想在心里,默默地做着温暖群众心窝的事情。
  2012年2月,四川石渠天气异常寒冷,已达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6℃。正值举国上下,合家欢乐,享受天伦的时节,四川甘孜州出现紧急情况,大年初二深夜,王蓉萍接到返岗通知后立即收拾行装,奔赴千里之外的工作岗位。
  时值藏历新年期间,王蓉萍返岗后庚即组织人员、带上药品和医疗器械分赴乡村和冬季牧场,走村串户,开展群众工作和妇幼保健工作,积极与牧民群众拉家常,聊生活,宣传国家和地方的惠民政策以及关于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相关政策,向牧(农)民孕产妇发放藏历新年慰问品,同时免费发放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使广大牧(农)民孕产妇能平等的享受安全、有效、规范和便捷的孕产期保健服务等基本服务项目,利用走村串户时间筛查“两个”高危人群进行个案追踪管理,入村逐户随访孕产妇和新生儿情况,及时指导乡村医生作出危险情况的干预措施,及时上报,确保高危孕产妇及儿童得到及时救治。这一下乡就是20多天,几次掉入冰窟,幸得随行人员及时解救,得以脱险,手脚冻伤了,脸冻红了,人变黑变瘦了,远远望去,跟普通牧民妇女相差无几。这次下乡只是她平凡的工作中最普通一次,每到一处,群众都会翘起大姆指说“王门巴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
  多年来,王蓉萍同志真正把牧民妇女、儿童当成亲人,让广大妇女和儿童充分了解妇幼保健的好处,使石渠县的孕产妇死亡率从113.89/十万降低到110.01/十万,婴儿死亡率从21.64‰降低到12.1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从12.07%提高到60.03%。维护了我县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保障了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
  二、做实事、解民忧,深入牧区温暖群众心窝
  在她的心中树立起“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良好职业道德,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病人的需要就是无声的命令,她牢记“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医生的责任重于泰山”的神圣誓言。2012冬季的一天下午,风绞雪,王蓉萍正在办公室值班,突然屋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一位牧民顶着风雪来到保健院,说他的爱人快要临产了,而他家离医院路途运,又找不到交通工具来医院,希望医生能到家里去接生,王蓉萍二话没说就带上产包和必备的药品,坐上牧民的摩托车就赶往20多公里外的病人家中,到达病人家里时全身都冻僵了,但王蓉萍来不及暖暖冻僵的身体,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当把一切处理完成,已经是黎明时分,病人及家属感激万分,将孩子的名字取名为“王扎西”,数年来,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7年的从医生涯,诊治病人上万例,从未出现过医疗纠纷和事故,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她总把治愈病人当作是自已最大的快乐,体现了新时期基层医师的崇高美德。
  三、晓大义,促发展,“娘子军”就是牧区“亲人”
  石渠县妇幼保健院全院17名干部职工,其中男性仅2名,其余均为女性。这个单位就几乎成为了“娘子军”。每次下乡镇后赴边远村组和远牧点,这支队伍都只能以骑马的方式,同时马背上还要搭上不少粮食、药品和简易的医疗器械,以解决部分牧民的实际困难和身体病痛,老百姓常常称之为“马背上的保健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蓉萍深知要搞好结对帮扶工作,促进发展是第一要务。于是她每到一户牧民家里,都要向他们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牧区发展思路,劝说他们将牲畜出栏,缩短养殖周期,扩大养殖规模,拓宽销售渠道。经过多方做工作,牧民们逐渐转变观念,开始尝试一些牧区经济发展路子,一改过去“等、靠、要”的思想,目前,结对帮扶对象的收入已有很大提高(2012年人均纯收达到4000多元)。王蓉萍这位“铁娘子”所带的“娘子军”,在牧区受到很高的赞誉。
  荣誉是肯定,成绩是过去,在荣誉和成绩目前,她感到欣慰和自豪,因为她不仅为石渠县妇幼保健院赢得了荣誉,特别是边远牧区妇幼工作做了一个榜样,但她仍未满足,作为院长的她,还在继续为全县妇女、儿童的健康奔忙着。“幸福大家,奉献自己”是她工作的基本准则。
  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王蓉萍率领的石渠县妇幼保健院干部职工为牧民们解决了实际困难和发展难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实实在在地成为了牧民心目中的亲人。